曾經被人瞧不起的藝伎,為什麼能逆襲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人文、地理、歷史知識待你發現 日本歌舞伎興起於江戶時代初期,歌舞伎的表演並不限於性別,大部分歌舞伎的男女舞伎演藝賣身合為一體,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兩者逐步分離,而藝伎則是在這分離過程中產生的帶有早期歌舞伎痕跡的一種特殊職業。 1617年,幕府設置了統一管理的「廊」,吉原建成後,一些以表演歌舞伎為主的茶屋和經營娼妓的「傾城屋」遷入其中,成為幕府公開允許的公娼。在原則上游女必須全部進入「廊」中,只有在「廊」中才可以經營性產業,這樣街頭藝人就只能賣藝不能賣身(「游女」是日本對娼妓的稱呼。當時把吉原中的游女稱作「廊藝人」,吉原外的游女稱作「街頭藝人」)。 ▲現代著名花柳街 對於從事歌舞茶屋以及賣淫的,幕府在江戶的的吉原圈出一塊土地,四周用圍欄隔開,把各地私娼放入其中,形成特定賣淫區。這種賣淫區就是「廊」。後來,圍牆沒有了,藝伎聚集的地方改稱為「花柳銜「 實際上這些「街頭藝人」無人管束,以表演女歌舞伎的形式,賣藝兼帶賣身。幕府的管理意圖並沒有實現,於是在1629年,德川幕府下令禁止女歌舞伎的表演,女歌舞伎遭到禁止後,男歌舞伎獨步天下,盛行一時。 他們前額留髮,身著華裝,完全是孌童打扮,看上去年輕可愛,被稱作「小生歌舞伎」。 ▲現代歌舞伎圖 1648年幕府開始禁止男色,男歌舞伎演員必須剃去前額頭髮(這是江戶時代下層市民的髮型,叫野郎頭)。實際上就剝奪了男歌舞伎的色相。剃髮後的男歌舞伎被稱作「野郎歌舞伎」在男歌舞伎受到打擊以後,女歌舞伎又開始重現。 大約在17世紀80年代,野郎歌舞伎逐漸脫離了以歌舞為主的表演,開始向戲曲發展,追求歌舞的藝術性,吸取原有的傳統戲曲能、凈琉璃的要素,把歌舞伎改造為集歌唱、舞蹈、念白、場景為一體的日本式歌劇。 女歌舞伎表演的內容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不再刻意模仿男歌舞伎,逐漸恢復女色本性,向茶屋、宴飲專用的歌舞形式轉化,利用鼓、三味線等簡單的樂器伴奏,表演流行小曲和簡單的舞蹈。 這一時期,也正是男、女歌舞伎分離,女歌舞伎脫離男歌舞伎的影響,開始不再女扮男裝的時候,這可以看作藝伎雛形初步形成的時期。 藝伎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藝妓和商人階層的興起以及商人文化的出現具有密切的關係。17世紀後半葉,隨著江戶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為這些城市居民服務的都市商人,他們經濟勢力逐漸凌駕於武士之上,成為文化產業消費的主體。 各種文化形式在風格特徵上開始向商人的嗜好發展。在商人方面,他們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模仿貴族的生活情趣,把原來日本從
Back to Top